兴趣和能力应为选科的基础
无论政策如何变化,学生选科的出发点应为自身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在选科过程中,应杜绝从绝对功利化的角度选科,也就是仅用学生是否能获取高分这一个标准来选择选考科目。
在新高考改革的进程中,曾先后改变了选科模式,优化了赋分规则,调整了各科目的考试时间和次数,明确了部分专业的选科要求,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保障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好高中和本科学习内容上的衔接,践行新高考改革“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
不过,高一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衡量自己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时,不要局限于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内容,毕竟很多科目高一所学内容和高二高三差别较大,仅凭借高一上学期所学内容来考虑自身是否适合,还是不够理性与客观的。
提前思考本科专业与未来发展规划
在传统高考模式下,多数考生在高考之后才会思考未来打算学习的专业,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后,志愿填报时每个学校的专业组或专业(类)都增加了选考科目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选科之前,树立相对明确的未来规划,这样才能避免因选科原因与心仪的专业的高校“失之交臂”。
高一学生在考虑未来规划时如果不知从何下手,可以从专业、高校、地域三个角度出发。
一般来说,在考虑专业时,首先要了解意向专业的学习内容和核心特质,不要仅从字面意思来猜测专业的内涵。同时,要关注专业所对应行业的波动周期,毕竟学生现在高一,6-8年之后才会进入社会,要目光长远,看到相关行业是否处于上升趋势。
在考虑学校时,首先要了解学校的层次和历史沿革,以及其优势专业;同时,也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高校在某地区或某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
在考虑地域时,家长和学生要重点关注地区属性是否能够助力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毕竟不同地区的发展机会是完全不同的,不同地区的同一层次院校,质量也会有鲜明差距。
如果学生期望学习金融、经济等商科类专业,应选择发展较为迅速的大中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如果学生希望未来做基础学科的研究工作,应选择学术氛围好、大学较多的城市,如武汉、西安等;选择工科的学生适合工业为当地特色的中型城市,如合肥、南京、长春等;选择文科的学生适合体制内机会较多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如天津、重庆、长沙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