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年,是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之年,也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奋进之年。截至2022年,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
《报告》从七个部分分别讨论了2022年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背景、命题特征、教学改革、招录情况、社会影响和评价体系,系统讨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
《报告》指出,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发现,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提出问题、开放作答、合理论证)、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这充分表明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和要求。
除了上述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近年来的高考文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识别隐含前提、开放式设问、合理论证、寻求证据、有效推理与论证/证据评估等,理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开放式设问、结构不良、替代性解决方案等,这些也都是批判性思维在高考命题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报告》对2023年高考趋势作出了几点判断。
2023年高考四大趋势
一、落实立德树人,鲜明体现时代主题
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高考试题命制中,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鲜明特征和坚定方向,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2023年高考命题的核心要旨。
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不断强化考试的育人功能,系统性地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紧扣时代脉搏,夯实信仰根基,彰显五育并举,由注重智育评价的人才选拔向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载体转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高考命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激励学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2年语文全国乙卷作文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集中体现新时代我国在体育、科技、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卓越与跨越,引导学生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二、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科学服务选才,实现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
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试题命制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
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方法,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022年高考命题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加强试题情境化设计,加大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结合力度,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广泛选材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2023年高考命题也将围绕上述关键能力进行加强和优化,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方法,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高考评价体系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有助于将学生从传统的对知识的简单占有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强化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育,推动高水平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在“考思维”“考能力”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从教师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的转变,课堂教学将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成为更有效的教学教育模式。随着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将逐步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到“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转变。
四、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有效引导教学,实现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指挥作用,积极引导高中教育教学,形成“招-考-教-学”良性互动,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
高考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主干和重点内容的考查,引导中学依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高考命题遵循教育规律,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以考促教,服务教学提质增效。
高考评价体内在的三条逻辑线
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总体特征可以从“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进行理解和把握。
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
1、核心价值金线
“核心价值金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
高考试题命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内容在考试中的要求,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无价值,不入题”已成为近年来高考内容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
2、能力素养银线
“能力素养银线”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高考评价体系综合统筹知识、能力、素养的关系,将高考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面,在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结合学科特点,着重考查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实验设计、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证据识别与证据质量评估能力,独立思考、挖掘隐含前提与开放论证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等。
为实现“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有效降低“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的收益,服务“双减”目标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大了对学生思维品质与思维过程的考查力度,包括但不限于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
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贯彻到高考命题中进行考查,是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高考命题的重要特征,中国高考命题正式进入了“无思维,不命题”的新时期。
3、情境载体串联线
“情境载体串联线”是指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将其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
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进行新解释、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材料丰富,情境多元,情境的新颖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得到进一步加强。高考命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
2022年高考命题在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考查上下足功夫,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到“知识为基、能力为重”考查的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深化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凸显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高考报告(2023)》:新高考背景下的命题展望
近日,由《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编撰的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核心成员来自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系统研究高考政策、高考改革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转型,全面总结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成效,重点分析2022年高考实践的命题要点、试卷特色与2023年发展趋势,深入解读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特征及高考的考查内容及考查要求。
本报告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师生准确把握高考改革方向、深入理解高考核心功能、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具有参考价值。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命题遵照“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要求,考查内容不再只是针对学生拥有知识的多少及深浅进行考查,而是在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考查要求。这是新高考区别于老高考最重要的地方,这也决定了未来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
第一,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命题指南。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南,这就需要我们深刻认识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确立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明确关键能力的考查重心。与此同时,高考命题还将依据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进行高考试题命制。
第二,以“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深刻认识和理解“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命题思想。“无价值,不入题”是指高考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等方面的引导和考查,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价值融入高考试题中。“无思维,不命题”是指高考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加强对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等的考查。“无情境,不命题”是指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创设真实情境,增强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分度,增强高考选拔功能。一方面,保持高考命题整体平稳,在考试内容覆盖上保持平衡,在命题素材选择上保持平实,在试题设问上保持平和,在试卷结构设计上保持平稳。另一方面,高考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布局,优化设题设计,降低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进一步加大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力度,不断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加大试题的区分度,让那些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脱颖而出,更好地服务高校招生、创新人才选拔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
第四,有效引导教学,打破“以纲定考”,实现“教考衔接”。高考命题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指挥作用,与引导教学回归课表、回归课堂,实现“招—考—教—学”良性互动。高考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高考命题遵循教育规律,进一步深化基础性考查,强调对基础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运用,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强调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平和中有新意,灵活中见潜力,实践中出真知,引导中学教师把教学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第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少进入新高考省份的学生和教师认为高考试题难度加大了,一时难以适应高考命题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化。而这种表面上难度的增加往往来自命题逻辑的变革和试题形式的创新,也即高考命题由原来的“知识立意”转向了“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考查,同时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探究性。长期以来,高考复习采用“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广大一线师生为了适应新高考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面对新高考,有不少学校和师生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式,也即依旧采取传统的备考策略:总结近年高考新题型+提取和归纳解题套路+实施题海战术。这种“授人以鱼”的备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与新高考背道而驰,进入新高考的学生会发现这种“重复刷题”很难起作用了,题海战术的收益越来越低。正如我们反复分析和论证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已经成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开放性、探究性和灵活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而传统的套路化和题海战术是很难有效提高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所以,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而非“授人以鱼(解题套路和题海战术)”。这里讲到的“授人以渔”是指通过长期、规范、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一整套可迁移的高阶思维能力或者说是关键能力。这些高阶思维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只有掌握了这一套关键能力的“渔”,学生才有可能自如有效地应对新高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