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年前,若提及哪个专业被视作前景堪忧,“生化环材” 定会被众人不假思索地提及。其实现在回想,彼时所谓的 “天坑专业”,实则并非就业层面的绝境,其更多地表现为学习过程的艰辛与劳累,投入产出比不尽人意。那时就业问题总体而言尚未达到极为严峻的程度,所以“生化环材”更多是因为学习艰难、就业环境不好等因素而被“避雷”。今年毕业招聘中,所谓传统的 “生化环材” 这老四大天坑专业,其就业率普遍能够达到 80% 以上,这样的数据表明它们在就业市场仍有一定的立足之地。
时过境迁下,如今真正让毕业生们忧心忡忡的,是那些就业机会寥寥无几的专业。当下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避雷的考量因素已截然不同,“苦” 与 “累” 不再是首要关注点,“就业” 成为了重中之重。不恰当的说,只要就业前景乐观,即便是钳工这样的职业方向所对应的专业也会被被家长考生纳入考虑范围。由此可见,步入 2024 年,天坑专业的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前段时间羊毛月的事件引发热议,同时也让更多人将目光聚焦到了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之上。依据麦可思所统计的大学生专业毕业数据,在就业状况最差的专业行列中,诸多文科类专业赫然在列,例如法学、新闻以及艺术相关的部分专业。法学,曾经作为文科类专业中的翘楚,备受学子青睐,如今却悄然沦为 “就业红牌” 专业,这一转变着实令人感慨万千。再看去年的报考情况,管理学遭遇冷遇,这也让许多人察觉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式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工科正逐渐崭露头角,新的天坑专业格局正处于重新洗牌的进程之中。
土木、建筑
以土木、建筑专业为例,在 2023 年至 2024 年期间,大学专业调整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众多高校对建筑学和土木专业的撤销。遥想当年,这两个专业可是报考热门,其录取分数一度高得令人咋舌。但如今,它们却面临着被撤销或改名的命运,这与当下经济形势下房产、建筑行业的不景气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曾经的红利时代已然远去,市场上相关专业人才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尽管建筑系专业试图通过改名为智能建造等与智能概念相挂钩的名称来谋求转型,但依旧难以改变其前景黯淡的现状,致使众多考生对其望而却步。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五年间,建筑类专业的报考人数下降幅度超过了 30%,而与之相关的建筑行业岗位招聘需求同比减少了近 40%,这些数据无不彰显着土木、建筑专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公管类
公管类专业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往,作为 “公务员预备军”,其在众多学子心中曾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在 2020 年至 2022 年经教育部审批撤销的文科本科专业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多达 75 所高校对其进行了撤销,位列榜首。该专业就业面狭窄,所学内容较为 “空泛”,在就业市场上的认可度也较低。
不仅如此,管理类的诸多专业如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等也深陷类似的困境。这些专业名称听起来颇为高大上,但在实际求职过程中,毕业生却常常遭遇碰壁。相关调查显示,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不足 30%,平均薪资水平在同届毕业生中处于中下等水平,这充分反映出其就业的艰难处境。
新闻学
再看新闻学专业,早在传统纸媒走向衰落之际,新闻学就曾被唱衰过一回。往昔,新闻媒体记者那光鲜亮丽的光环吸引了众多考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该专业的学习。然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他们却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很多人最终的出路不过是从事文字搬运工作。而如今,随着 AI 技术的蓬勃兴起,文字工作似乎面临着被无情替代的危机,就连公众号小编的岗位也变得愈发难找。据 2023 年广西大学生毕业数据统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仅为 69.6%,收入水平呈下降趋势,转型之路又障碍重重,可谓是深陷名副其实的就业寒冬。
法学
法学专业沦为 “天坑专业” 的背后,是高校扩招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由于各高校纷纷开设法学专业,导致人才市场迅速饱和。在 2022 年,法学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总数已高达 16.64 万人。该专业不仅毕业要求严苛,法考难度极高,而且毕业人数众多,这些buff相互叠加,使得如今的学子们对法学专业望而却步。此外,法律行业极为看重出身和人脉资源,这也使得许多来自普通家庭的考生在选择时有所顾虑。据相关行业报告显示,在律师事务所招聘中,重点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录用比例超过 60%,而普通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录用比例不足 20%,这一数据差距直观地反映出法学专业就业中的学历与背景差异。
面对天坑专业的现状与困境,高校与考生都在积极探索应对之策。目前高校依据专业就业情况大力推进专业调整,对就业不佳的专业予以撤销整顿,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设新兴专业。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 2025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以便及时调整或更新升级那些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
而对于考生而言,在报考时应密切关注专业动态,灵活做出调整。
同时,对于那些已然选择了所谓 “天坑” 专业的考生也无需过度焦虑。实际上,当前所谓的大学生就业困境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可怕,只要在大学期间勤奋努力学习,保持优异的绩点和学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要选择契合自身的专业,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虚度大学的美好时光,如此方能将 “天坑” 转化为 “坦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