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MBTI,像九型人格、DISC这些性格测试也很热门。这些人格测试只限于娱乐和社交谈资吗?并不。之所以这些性格测试日趋主流化,很大原因是商业机构和职场也借助它们来筛选人才。有公司每年靠卖测试题、卖相关培训和认证,就能够赚大约2000万美元。
1
社交货币
往前推十年,社交场景里最频繁的谈资是星座。如果你的网龄有些年头,你肯定知道「女巫店」「同道大叔」这样的星座网红。
而今天年轻人们的谈资就不仅仅是星座了,他们又开发出了新的社交黑话。你要是打开一个年轻人的社交主页,可能会发现他简介上写的是“INTP,ENTJ”,或者“我是INTJ,想要结识INFP的小可爱”。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名叫MBTI的性格测试所指向的人格类型。MBTI这种测试是基于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把人格分成了16种,每一种都缩写成4个字母,来指代不同的心理特征。比如INTP,指的是逻辑学家型人格,特点是内向、直觉强、理智但又依赖他人。
除了MBTI,像九型人格、DISC这些性格测试也在社交网络上有很不错的流量。豆瓣有一个“人格气质心理”小组,里面有26万人,每天都在交流分析各种类型人格的生活故事,用户们甚至还会根据《红楼梦》的情节去反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格类型。
小红书上有一位博主名叫悄悄,她发的第一篇笔记就是关于MBTI的。你想,一个新人,发的第一篇笔记,0关注很正常吧,但它竟然很快就获得了3000多的点赞。这就马上帮悄悄明确了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定位:当一个研究MBTI的专业博主。这之后,悄悄只要发MBTI的解析视频,很多都能有十多万的阅读量和过万的点赞数,还有很多心理、助眠、图书的商家都会找上门想跟她合作。
这之下,综艺娱乐行业也在推波助澜。2021年底,韩国推出了一档社交观察类的综艺,名字就直接叫《MBTI Inside》。这档综艺把MBTI划出来的16种人格类型都找出来,聚集在一起,来观察他们之间的相处和碰撞。这档节目是2021年韩综里的热门。
迪士尼也有一个做影视的品牌叫「Disney+」,Disney+看到这个势头之后,也在2022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原创韩剧叫《你和我的警察课堂》,剧情是讲韩国警察大学新生们的校园故事,但卖点不是这个,而是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直接给角色用MBTI的16型人格来分型,按照人格类型来给角色设计造型、台词和剧情,这也在播出之后引发了年轻受众们的自我代入和热议。
2 商业模式
那这些人格测试只限于娱乐和社交谈资吗?还真不是。之所以人格测试们能够日趋主流化,很大原因是全世界不少商业机构和职场都借助它们来筛选人才和团队。
比如说在国内,去华为、腾讯求职的人,都需要过性格测试题的关。字节跳动有一年的校招海报,还直接把不同岗位最喜欢的星座给列了出来。
前面提到那种MBTI测试,它的版权公司名叫CCP。CCP每年靠卖测试题、卖相关培训和认证,就能够赚大约2000万美元。而早在2018年,全球财富榜的前100强公司里就有89家在不同的阶段对员工会进行性格评估,性格测试这个产业在当时就已经有了20亿美元的规模。
在国内,很多商家会借着信息差来做类似的生意。一套性格测试题,淘宝上定价5到100块钱不等。像前面说的MBTI,还会分成28题、93题等等不同的版本来服务轻度和重度用户。
但做测试只是这个产业的入门,测试完了之后,答案解析还有更高的收费空间。Tech星球采访的一位用户说,自己付费做了测试后,又花了58块钱买了一份答案的深度解析,这之后还觉得不够,就又在抖音上找了一家心理工作室付费进行定向咨询,请对方进一步剖析自己的心理状况和成因。他找的这家心理工作室收费还挺贵,一个小时从300块到1200块不等。
答案解析完,性格测试的生意就算完结了吗?也还没有。因为性格测试对职业规划和职业导向的勾连越来越强,这个行业里还大量出现了培训课程的卖家,给热衷测试的年轻人们卖人格成长类的线下培训。
Tech星球跟踪一个测试网页去到了一家线下培训机构。发现培训老师们还会拿名人来给学员做对标,游说对方买课。比如说:「你跟董明珠是一个类型的人,董明珠有某某某特点和某某某强项,她的特点跟你很像,所以她的强项你也该学。」
或者,「我接触过一个字节的学员,这个学员之前的自我表达和心理素质都特别差,但是通过学习,现在已经升级为管理层了,他能带十多个人的团队了。」这是用同辈类比来促进成交。
Tech星球根据自己问到的客单价来推算,这样的一个线下培训机构每年的营收也可以达到千万规模。
这之外,关于性格测试的商业模式还有一种:反向破解大厂们的招聘测试。华为、腾讯们不是有成熟的测试题么,市场上有些猎头还直接给求职者提供性格测试辅导服务,号称自己「有内部题库,有专业的老师辅导」「包过」。
这是我想请你留意的,性格测试这个东西,正在从社交谈资成为五花八门的生意。有人借它卖测试题,有人借它卖心理咨询,有人借它卖职业培训,还有人借它卖面试辅导。
但用一套测试结果,去评判一个人的性格,靠谱吗?基于这么多大厂和大咨询公司都在用,你多少得承认它在面对海量人群的时候,是能够帮着快速做简单分类的。但要是回到一个一个被测试的个体身上,9种或者16种类型就概括了七十亿分之一的你,你肯定知道,它太笼统了,远远没有能够展现出你的独特与丰富。
拿MBTI来说,它的版权运营公司CCP,董事会里有三位顶尖的心理学家,但这三位就从来不在自己的学术研究里面使用MBTI。
那么除了迎合职场赛马,还有什么原因会让人们热衷去接受这种笼统的分类呢?
原因之一,人们愿意删减自己的私人情绪和感受,来换取在群体当中的身份认同。类似的,在社交网络里,人们有时候也愿意忽略自己的独特个性,来换取人格测试题给出的那个身份认同。
原因之二,年轻的社会人还没有找到自己生态位和价值感,想要借助外在框架来探索生命的意义。
原因之三,我认为是今天的年轻人愿意付费来昭告,自己有多么渴望被理解和被关怀。你想,一个年轻人在做测试题之前不知道自己内向和依赖他人吗?1200块的陌生人咨询和58块的深度解析文档到底差多少呢?最大的差别是,有人看着你的眼睛,倾听和回应你想要讨论的议题,把一整个小时全神贯注地花在你身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